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动态

【榜样的力量·教师篇】朱道才:把学问做在祖国大地上

发布时间:2023-10-10浏览次数:139

 朱道才,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经济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农村经济、区域发展等方面研究与决策咨询工作。现为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乡村产业经济技术体系副首席专家、乡村产业集聚和融合发展专业组长兼岗位专家,安徽省区域发展与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多地经济社会发展咨询专家。

 经历与机遇:从此与农村结缘

 朱道才出生于皖江之滨的一个乡村,那里土地肥沃,但地少人多。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过上好日子,乡亲们开始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少时的他便跟着大人们一起育种、栽培、管理农作物和售卖农产品,在掌握了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同时,也有了生活费和学费。这期间,他目睹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体悟到勤恳改变人生的深刻道理。2005年8月来安财工作以后,他受托组办安徽城市经济学会和开展“安徽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在长达两年多的联络奔波中,朱道才的足迹几乎遍布省内各市、县,有了更多机会了解全省各地风土人情和经济社会实际,为其以后开展农村经济研究奠定了全面深厚的实践基础。2008年下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他受聘担任安徽省凤阳县人民政府县长助理。期间,通过和当地广大干部群众的深入接触交流,朱道才对于农村工作有了真切的体会感悟,“凤阳经历”深深影响了其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兴趣与责任:始终和“三农”相伴

 朱道才于1991年6月毕业于原安徽财贸学院会计系会计学专业,研究生期间学习的也是会计学,工作以后长时间致力于计算机会计研究。攻读博士学位阶段,他研究的方向是“高大上”的城市空间结构问题。由于出身农村并深爱农村,朱道才最终还是选择了“不起眼”的农村经济方向,开始了“门外汉”起步的农村经济学习研究。当时农村急需发展的问题以及儿时影像和现实场景无不时刻牵动着朱道才的心,他觉得作为一位农民的儿子、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为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奔走呼号和献言进策,他责无旁贷。

 2012年,在省内外广泛调研基础上,朱道才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统筹城乡视角下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研究”并获立项。为了做好课题研究,他带领学生在三年时间内几乎跑遍了江淮大地以及江苏、陕西、甘肃和吉林等典型地区,实地查勘并测量村庄空心化率,提出村庄布局经验模型。期间撰写的1篇咨政报告获省领导批示,其著作获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三等奖、蚌埠市二等奖。在全国打响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之际,朱道才敏锐地感受到解决贫困的绝佳机遇来到了。为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同时也为完成自己多年的心愿,他再次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五大发展理念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研究”,并以此为契机不遗余力开展脱贫攻坚理论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其后的三年时间里,朱道才带领学生开展了全国各地脱贫攻坚实地调研、成效评估工作,足迹遍及江淮大部、湖北、河南大别山区县以及四川、贵州典型贫困地区,成功组织了阜阳市三区、颍上县脱贫攻坚成效评估以及贵州省毕节市区县贫困县退出评估工作,参与组织了湖北省随州市、汉中市等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评估工作,期间撰写的4篇咨政报告获省领导批示,研究报告获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三等奖。2023年,朱道才以江淮平原水稻主产区为主要研究对象,第三次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农业绿色低碳转型与粮食安全融合发展机制及路径研究”。

 职业与良知:匍匐于大地之上

 朱道才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也要求学生真做学问、做真学问。他要求所有学生的论文必须经过实地调研,撰写的论文也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实际,力求能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有用。他反对单纯依靠统计年鉴数据撰写论文,不喜欢“解数学题”式的实证研究和“诗歌创作”般的华丽辞藻,强调语言朴实、研究成果接地气。通过广泛调研、深入思考和严谨研究,朱道才深刻地认识到农村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并常常为此内心不能平静,苦苦寻求化解之机、万应良药。在为政府提供的决策咨询和献计建言中,朱道才多次强调要重视贫困再生性和次生性问题、农业公益性回归、乡村文化性恢复、农民生活保障型建设等问题,期待祖国大地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撰稿/摄影:经济学院;审核:经济学院 夏光兰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