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关注

《中国劳动保障报》刊发我校黄敦平副教授理论文章

发布时间:2022-07-18浏览次数:499

7月13日,《中国劳动保障报》刊发经济学院黄敦平副教授理论文章《毕业生到社区就业能发挥“合配”效应》。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不久前,民政部、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工作的通知》,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基层就业,发挥高校毕业生在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中的积极作用。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建功立业,不仅是对国家号召的响应,也是脚踏实地为基层服务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

城乡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位于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当前,城乡社区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凸显,迫切需要一批懂生产经营、社会治理、农业农村科技等知识的专业人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有助于优化社区基层干部人才结构、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是高质量推进基层治理工作、加强基层建设的需要。通过以才引才、以才育才的形式,补齐基层人才短板,能够蓄人才之水养发展之鱼,提高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

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不是大材小用的“错配”。“不管博士硕士,先当好战士。”高校毕业生下沉到基层服务,经风雨、见世面、长本领,是特殊的成长锻炼机会。一方面,学历不等同能力,高学历人才也需在实践中磨砺。只有将所学化为所用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才能发挥更大社会价值。另一方面,高学历人才也需向基层群众学习,在基层实践中成长。这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有助于高校毕业生打好坚实基础,更好地服务社会。

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一种双赢的“合配”。人才助力基层建设,同时基层也造就人才。高校毕业生在为基层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的同时,也能在基层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随着社会治理重心的下移,基层岗位的任职要求越来越高。城乡社区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空间,可以让他们在合适的岗位上展示自身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需要走近百姓、关注民生。高校毕业生要将为民情怀贯穿于基层工作的各个环节,加深对基层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强化敢于担责、勇于履责的意识。在走近群众、服务群众中给基层带来发展活力,在走访基层、听取民声中了解社情民意,实现自身工作与基层需求的精准对接。

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还应发挥“造血”功能、盘活基层。高校毕业生作为“新鲜血液”,是有号召力的带头人、有行动力的追梦人,应以更好的决策力和更强的执行力解决基层发展难题。特别是面对产业发展与实际需求匹配度不高、销售渠道网络不畅等问题,既要解当下之难,又要谋长远之利,强化基层“造血”功能,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没有人,没有劳动力,粮食安全谈不上,现代农业谈不上,新农村建设也谈不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需以发展的眼光挖掘基层潜在特色资源,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大施拳脚,成为城乡社区发展的“领头羊”。更多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贴近群众,必将在增长才干、服务社区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撰稿:经济学院 周毅玮;审核:经济学院 夏光兰)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