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安财要闻

【榜样的力量•教师篇】廖晓慧:三尺讲台创佳绩 不忘初心得始终

发布时间:2021-08-09浏览次数:1963

7月28日至30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赛在复旦大学举行。我校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税收学》课程主讲教师廖晓慧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全国赛一等奖,并摘得本组别唯一一项全国教学设计创新奖,实现了我校在此类高层次高水平教学大赛中的重大突破。近年来,廖晓慧参加了10余项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先后获得“长三角论坛”混合式金课优秀案例、安徽省在线教学优秀课堂、天博电竞-(中国)官方网站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一等奖、天博电竞-(中国)官方网站移动教学大赛一等奖、天博电竞-(中国)官方网站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安徽省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多项奖项或荣誉,在这些奖项或荣誉的背后,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和追问的地方。

站在讲台上,就不能辜负每一双渴望求知的眼睛

“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看到同学们用一种真诚的、期待的眼神看着我。那一瞬间,我就觉得,自己肩负这么多人的信任,我应该全身心地把课上好。”她深知课上每一分的展示,都需要课下十分的准备。特别是随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推进,课堂战线大为拉长,课前、课中、课后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需要相较以往数倍的投入。课前,精心准备预习资料,包括MOOC、视频、网站、论文等,每章资料量都高达数十项,只为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创建高效课堂。课中,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巧思设计思政环节,全面发挥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根据课程内容、性质、难易程度等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针对基础核心知识点,采用“深度讲授+课堂随测”等方式,确保学生整体掌握;针对现实热点问题,采用“课堂辩论+小组调研”等方式,引导学生关切时事;针对实务操作问题,采用“实验教学+实操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课后,根据教育规律创设“三阶段”作业任务,并依托信息化手段量化学情分析,及时帮助学生完成自身认知谱系构建。课前、课中、课后全程发力,努力构建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养、人格”全面发展的高阶性课堂。

廖晓慧认真专注、精益求精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获得领导、专家、同行、同事很高评价。我校教务处处长经庭如表示:“作为《税收学》课程建设负责人,我经常与课程组成员讨论交流课程建设规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廖晓慧老师的细心、用心、耐心、恒心留给我很深印象。她细心对待每一个授课环节,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耐心解决每一个教改难题,恒心应对每一次教学大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责任和担当,用不菲业绩把教师的‘良心活’做到极致,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校税收学系主任杨晓妹表示:“廖晓慧老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令我佩服,相信在她榜样的引领带动下,税收学系教学质量与水平会进一步提升”。

在学校每学期末开展的课堂教学学生评教活动中,廖晓慧及其讲授的课程得分均名列前茅。2018级会计学专业李单丹同学表示:“在廖老师的课堂上,打瞌睡、玩手机的现象几乎不存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开展,再加上她对于上课节奏的把握特别好,会让人不自主地紧跟步伐、注意力高度集中。廖老师的课堂活跃,常常引经据典、结合时事,还开发了‘税收奇葩说’的辩论环节,同学们在辩与看的过程中能更快、更好、更有效地收获知识。”2019级税收学专业徐萌同学如是说:“课上大家援疑质理,廖老师解疑释惑,氛围非常融洽。她不仅融合现代信息让学生乐于接受课程知识要点,同时还利用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沉浸在课堂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活用知识,每节课大家都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在教育教学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课程思政方面,廖晓慧将思政育人理念贯穿于课程的全过程。理论模块,她深挖税收历史传承,尝试构建中国税收学理论体系,用中国话语发声,培养文化与理论自信;制度模块,她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外税制改革实践,通过中外税收政策辨析,坚持制度自信;效应模块,她结合疫情防控、国际纷争等热点问题,深入探究税收政策如何助力国家治理保障人民福祉,通过同学们的切身感受践行道路自信。廖晓慧将四个自信的相关思政要素,以绘制“思政地图”方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将其深度嵌入课程体系,真正实现“如盐入水”般的思政育人效果。

教学内容方面,廖晓慧打破传统单一维度设计,以“上-下、古-今、中-外”三大维度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重构,同时借助MOOC等现代化手段,完成课程内容模块化改造,并通过各模块间灵活调用,完成理论、制度、效应的深度融合。另外,她创设多元共建的课程资源模式:师生共建,鼓励学生自行发布资料,择优纳入课程任务并进行积分奖励,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生生共建,课程独创“漂流书”制度,将学科经典著述请同学们传阅批注并逐级传递,形成一个具有传承力的线下资源载体;校外共建,利用线上教学的契机,请名校专家、实践导师真正走进课堂,活用校外资源,实现多元共建。

教学模式方面,廖晓慧坚持“底层逻辑”思维,深入探究教学规律,创新“迭代式+互动场”的教学新范式。迭代式——纵向推进:以认知构建的内在逻辑设计教学过程,实现感性、知性、理性层层迭代,最终实现灵性升华,完成价值塑造。她以“四性迭代”的方式,完成知识、能力、素养融合发展全过程。互动场——空间拓展:打破局限于具体互动方式的设计和选择,发现互动的本质是“建立关系”,结合“四性迭代”的过程构建“四性融合”的关系。她运用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斯的互动场理论,围绕关系,重构互动流程,最终形成感性共融、知性共通、理性共振、灵性共鸣的“四性融合”互动场域。

教学评价方面,廖晓慧创设“多维任务”体系,考察学生不同能力层级,积极创建情境,促进学生自评与互评,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反馈机制。特别是在成绩评定中,注重过程化、动态化、个性化设置。过程化: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等理论,创设“即期—近期—远期”三阶段作业任务,远近结合、难易互补,切实提升学生作业质量。动态化: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测学习行为与成绩,选择重点行为指标,及时预警并提供针对性帮扶,显著改善整体学习行为。个性化:利用Kolb学习风格量表,了解每一位学生学习特性,进行课程任务定点匹配,激发学习潜力提升学习效果。

经过一系列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廖晓慧指导的学生在近三年在省级、国家级涉税赛事中仅一等奖就已斩获十余项,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数十项,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国家励志奖学金、省级优秀共青团员等各级各类荣誉称号。她的《税收学》课程团队获安徽省优秀教学团队,《税收学》课程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并最终获2019年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以赛促教、以赛促建,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廖晓慧深信教学竞赛的真正意义在于对日常教学活动的总结、凝练、提升和促进。以本届全国教学创新大赛为例,这是一场历时十个多月,历经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层层选拔的全国性高校教学赛事。大赛规则打破传统单一性、一过性的比赛设置,着力考察参赛教师全面综合能力,因此不仅要求参赛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心态,还要吃透比赛规则,切中各部分赛事考核点。首先,录制90分钟课堂教学视频(分值占比50%),全面展示日常教学的成熟经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综合体现自身优异的教学能力与风貌、现代化的课程设计、高阶性的课堂形态等;其次,撰写教学创新成果报告(分值占比15%),高处站位细处落笔,重点突出对课程整体思路与模式的系统思考和总结提炼;最后,进行教学创新设计现场汇报(分值占比35%),全面展示课程高立意的教学理念、多维度的教学内容、新创意的教学设计、全方位的教学评价,再辅以精神饱满、自信沉着的稳定发挥,才能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除了感谢,还是感谢。”谈到此次大赛突破性成绩的获得,廖晓慧一直感慨地说道。“我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近十个月的备战中,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亲临录课现场为老师同学加油打气;教务处领导老师大力支持,仅赛事相关微信群就建立了三个,专门组建大赛专班,邀请校外专家,反复打磨课程视频、汇报材料达十数次;学院领导老师全力配合,提供从师资配备到学生组织等一切相关支持。组建技术团队,致力协助课程录制、资料整合等。这是学校、职能部门、学院、技术支持与课程团队通力合作集团作战的成果。”回首备赛十个月,廖晓慧充满感激,一再强调未来教学中形成团队合力至关重要。

“比赛只是教学生涯中的一缕彩虹,而比赛的最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受益。”廖晓慧说,当今高等教育教学在信息化全面加持下,正面临日新月异的变革与挑战。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专业型人才?教师首先要进行自我革新,时时告诫自己要勇于脱离舒适区,直面时代挑战,参加教学竞赛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比赛是从教学中来,最终还是要回到教学中去,为教学服务”,廖晓慧表示,回顾十数次教学竞赛经历,她最深切的感受就是日常教学要非常注重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凝练,再通过教学竞赛这种竞争性形式进一步地激发思考,进而运用于未来的教学活动中,真正实现教研结合、教赛相长的良性循环。

在教育这片孕育希望的沃土上,廖晓慧坚定的选择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她表示今后还将继续与《税收学》课程团队一起致力于课程建设,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精心培育新时代财税新人才!

(撰稿:教务处 张华;审核:教务处 经庭如)

返回原图
/